黄立极以内阁的名义发布了,关于一揽子赈济陕西灾民政策的文告之后,以山西、河南籍贯为首的官员们,顿时联合起来对他及内阁成员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和弹劾。
其他各省虽然不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范围之内,但是出身于这些省份的官员,却也不介意在这个时刻推波助澜,替这些弹劾内阁成员的官员们,敲敲边鼓。
原本一力支持内阁政策的河北、福建系官员,看到这种局面之后,部分福建官员也不由偃旗息鼓,开始驻足观望起朝局来了。
面对雪片似飞来的弹劾奏章,及朝野舆论中日嚣尘上针对自己的言论,黄立极也有些承受不了了。他不得不按照过往朝中的潜规则,向崇祯提出主动辞职的要求。
正忙于同**谋部拟定军队整编计划,及督促后勤部门、军器监安排各种军资供应安排的崇祯,不得不为此特别召开了一次人员扩大的国是会议。
这次会议除了以往的六部九卿之外,这几天一直上疏弹劾内阁的一干官员,今天也被召到了文华殿内。
以礼部给事中舒蓉、江西道御史张德恒为首的十七名官员,进入殿内时,正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。
自从大朝会减少到一月两次之后,他们这些低阶官员就已经很难见到皇帝的面了。
想要在大明朝升官,一是要积累资历,二是要博取声望,三则是要简在帝心。前两条也就算了,如果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,又如何能在皇帝心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呢?
弹劾首辅这种事,不但能够让他们立刻震动天下,迅速博得一个不畏权势的直名,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快让自己的名字进入皇帝的视线。
虽然大家都知道,获取声望最快的方式,是直接上疏骂皇帝,博得一个正直敢言的谏臣名声。
但是直接骂皇帝毕竟还是有风险的,毕竟大明朝的皇帝并不都是心胸宽阔之人,也有器量狭小,喜欢直接报复的。
相比较而言,上疏弹劾某个权臣,倒也是一条终南捷径,且风险也小的多,毕竟皇帝都很乐意,有人敲打下某些他不得不依重,但又心存忌惮的权臣。
对于这种弹劾权臣的低阶官员,皇帝一般都会施加保护,最多也就是放到某个地方一段时间,风头过了再把他召回京城,并且升上几级。
舒蓉、张德恒两人正是看到内阁改革之后,首辅的权力大涨,隐隐有压过了皇权的意思。他们认为,皇帝也许需要有人敲打一下黄立极这个内阁首辅。
因此才借着内阁颁发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引起各地士绅反感的机会,纠集党羽向黄立极等几位阁老发难了。
朝堂上同这两人心思相通的官员并不少,不过有些人比他们更沉的住气,想要等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颁布后,地方上闹出点乱子,拿着真凭实据去弹劾内阁罢了。
舒蓉、张德恒等人这么迫不及待的跳出来,只不过说明了这几人还没有领悟混官场的诀窍而已。
当应该与会的官员都大致到场后,殿内角落上的一名太监敲了下自己面前的青铜小钟,一声轻响之后,在王承恩的引导下,崇祯从后殿走了出来。
崇祯刚坐下不久,张德恒就迫不及待的上前了一步,对着皇帝进谏道:“臣张德恒有本启奏…”
他刚刚起了一个头,朱由检就举手制止了他说道:“你们的弹劾奏章朕已经看过了,不必急着在朕面前重复一遍。在开会之前,朕只想先确认几件事,之后再来讨论你们弹劾的内容。”
皇帝突如其来的举动,不仅让想要在会议上直接面劾内阁首辅的官员们愣住了,就连准备去冠待劾的黄立极也停下了出列的脚步。
扫了一眼安静下来的群臣,朱由检才开口问出了第一个问题:“陕西受灾,朝廷要不要对受灾百姓赈济?”
殿内的一干官员们面面相窥,黄立极心念一动,心里似乎有了一些底气。
刘宗周马上毫不犹豫的出声说道:“陛下,朝廷赈济灾民,这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,难道还有人要坐视灾民活生生的饿死不成,那真是不当人子了。”
大部分官员显然都没有这样的勇气,当着皇帝的面公开说出,朝廷不需要救济灾民这样政治不正确的话语。
在这个时刻,舒蓉的心思倒是非常的敏捷,立刻想到了皇帝询问这个问题的背后,是想要确定今天会议的基调。如果让皇帝把赈济陕西灾民的政策,同他们反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事联系起来,他们这些人今天可讨不了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