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小说

春秋小说>流浪的蛤蟆作品 > 60、道经里羊了个羊(第1页)

60、道经里羊了个羊(第1页)

相声适于明清,再早可追溯到宋代,那就太远了,咱们不说。

  单说晚清的时候,相声开始兴盛,有张三禄,有穷不怕,穷不怕更被称作相声的祖师爷,当时号称天桥八大怪。

  这些渊源诸位比我懂,我不班门弄斧,但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偏偏在天桥这个地方,民间曲艺如此繁荣

  ……

  甭管以前还是现在,凡是说相声的,多数都没念过什么书,除了一些个例。

  他们接触到的知识,就是传下来的这些东西,都知道天桥火,但为什么火,谁也不能系统的说出来。

  清朝定都京城后,将旗人安置在内城,把原先的汉人和商贩都往外城赶。那这些商贩去哪儿了呢

  书上有说:‘利用天坛及先农坛根,不必纳地租,多来摆设浮摊,售卖杂货,渐成小市’。

  天坛和先农坛这一片,这就是天桥的雏形。

  而随着人口增加,外城的平民和商贩越来越多,小市慢慢成了大市,直到晚清民国,达到了黄金时期。

  尤其是民国,政府改造城区,在这一片建了医院、商场、饭店等等,又拓宽道路,重新规划,把左右近邻的市场和庙会连成一片,当时这一片有十座庙。

  有市场,有庙会,闲人多,闲钱多,那些撂地摊的、玩杂耍的、唱戏的自然就来了,号称五行八作、什样杂耍、百样吃食。

  姚远先来了一段民俗历史,然后才道:所以您想想,从晚清到民国,直至解放初期,相声的受众都是这些平民百姓,闲杂人等。

  曲艺人想赚钱,就得说观众爱听的。

  那当时的老百姓爱听什么呢

  咦

  姚远前面这一段,众人云里雾里,而问出这句话来,老郭琢磨出点滋味,道:《卖布头》《拉洋片》

  诶,这是民间行当,很多老百姓有亲身经历。姚远道。

  《开粥厂》《夸住宅》于谦也道。

  诶,表面刻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,实际上呢它符合底层群众的意淫,幻想自己怎么富,幻想别人怎么富,这叫皇帝的金扁担。姚远道。

  哟!

  在座的都来了点兴趣,从这角度分析有点意思啊!

  说相声怎么分类,先从表演形式分,单口、对口、群口。

  或者从活儿上分,有讲究贯口的,有唱的比较多的,有模仿比较多的。

  要么就从来源上分,有评书改的,有笑话改的,有民间故事改的。

  但从观众心理的角度,很少有人做这种分析。

  相声的受众是市井,创造者的素材恰恰也来自市井,自己亲身经历的、家长里短听过的、书上写的野史传闻、街头流传的笑话,甚至报纸上的新闻轶事,再经过艺术加工,最后变成了相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